[東台先鋒報]記者 王凱軍/玉里報導

結核病是數千年的古老疾病,主要由結核桿菌感染的傳染病,一直是台灣嚴重的傳染病之一。自2006年起政府推行「結核病十年減半全民動員計劃」,希望結核病個案發生率能下降,截至目前為止結核病發生率已由每10萬人有67.4人感染(2006年),降至10萬人僅37人感染(2019年)。
肺結核可經由帶菌者在公共場所吐痰、咳嗽、唱歌或大笑時產生的飛沫,由他人吸入造成感染,常見的症狀有:咳嗽、胸痛、體重減輕、倦怠、食慾不振,發燒及咳血等,結核菌可造成人體任何器官或組織,如淋巴結、腦膜、胸膜、腎臟、骨骼等感染,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為肺部。
一旦感染後經由醫師給予適當之藥物治療,幾乎都可痊癒,民眾可藉由「結核病7分篩檢法」自我檢測,作為是否就醫之依據:咳嗽兩週(2分)、咳嗽有痰(2分)、胸痛(1分)、沒有食慾(1分)、體重減輕(1分),若有以上症狀,合計5分以上請儘快就醫檢查。
平時居住環境應避免過度擁擠並保持通風設備,若出現呼吸道症狀時,如咳嗽、打噴嚏時,應將口鼻掩住,以減少肺結核之傳播機會。若家中發現肺結核之個案,同住之家人需配合執行胸部X光、驗痰、潛伏結核抽血檢查或皮膚結核菌試驗檢查,以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至於潛伏結核感染,通常發生在結核病病人的密切接觸者,潛伏結核感染者通常無症狀,不具傳染性無法傳播給其他人,而受到感染到發病前的這一段期間即為潛伏結核感染。由於潛伏結核感染者體內結核菌數量不多,若施予潛伏結核感染者治療,可有效減少日後進展成活動性肺結核的機會。治療方法主要由醫師評估並開立適當處方,由「關懷員」親自送藥關懷。
由於潛伏結核病不具傳染性無法傳播給其他人,所以感染者可照常工作,不需特別休息或特別飲食,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,維持較佳的免疫力,並藉由正確有效的服藥,可達到最佳保護力,減少日後發病的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