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東台先鋒報]記者 王凱軍/玉里報導

3坪大的工作坊迴盪著縫紉機的噠噠聲,67歲的秋月阿嬤(化名)正縫製零錢包,不到半個小時就能輕鬆完成,她是個精神病友,住在玉里醫院已經十多年,每日4個小時,秋月阿嬤會待在這小小天地,利用巧手賦予布料全新的生命。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職能治療科職能治療師謝美惠表示,對於病情穩定的病患,會依照他們個別的能力和興趣,安排合適的工作訓練,來加強工作技能和態度,同時培養他們解決工作壓力的能力,為重返社會做準備。
玉里醫院祥和院區縫紉工作坊成立於民國90年,剛開始只是幫忙住民修補衣物,製做輪椅固定帶,長者吃飯用的圍兜等等,慢慢逐漸開發出背包、水壺袋等品項,同時接受客製訂做,多元化經營,能夠走到這一步,秋月阿嬤功不可沒。阿嬤一人撐起工作坊大半的工作,從設計、打版到縫製都能獨立完成,秋月阿嬤自信的說:「老師拿樣本給我看,我一看就知道怎麼做了,量尺寸後,請老師去買布,然後就能做出來。」

衛生福利部玉里醫院為全台規模最大的精神專科教學醫院,目前收治2200多名精神疾病患者,而光是祥和院區,就有近600多位住民共同生活在這,儼然成為一個小型社區,自然也提供住民許多工作訓練的機會。職能治療師謝美惠表示,除了縫紉工作坊外,祥和院區還設有木藝坊、攝影工坊、資源回收、洗衣房、守望相助隊等,院區的醫務站也有住民協助傳送公文,檢體,取藥等工作,另外醫院也規劃住民接受照顧服員訓練,受訓完可以協助照顧其他病人或考取證照。謝美惠指出,工作坊對於參與勞動的住民有獎勵的制度,所以就算沒到外面工作一樣有薪水,雖然金額無法和外面相比,但是可以讓住民清楚自己的成果獲得認可,付出有了價值。
目前縫紉工作坊除了秋月阿嬤以外,還有一位助理,協助阿嬤工作,但想當初要接納這名新的成員,可是歷經無數溝通才順利磨合,職能治療師助理熊倢妤說:「可能怕被取代吧,當時幫阿嬤找助理時,她排斥過一陣子,她覺得我把你教會了,那我要做甚麼,所以阿嬤會跟助理搶工作來做,後來我跟她慢慢溝通,說設計你來,一些簡單的縫紉工作交給助理,這才確立了分工。」

秋月阿嬤年輕時學了裁縫,替人量身裁布訂做洋裝,維持生計,43歲因為思覺失調症發作住進了醫院,從此展開漫長的住院生活。所幸藉著穩定服藥配合治療,康復情況十分良好,目前除了輕微的白內障外,身體和精神狀況並無大礙。熊倢妤表示,「阿嬤有時像個小孩,她會拿著做到一半的成品,跑來跟我說,你快來誇獎我一下,我改成這樣是不是很好看。」秋月阿嬤表示自己很滿意目前的生活,與醫院的工作人員和住民朋友,相處融洽,從沒想過出院,如果可以希望未來能夠繼續留在院裡。也許因為曾經病了,所以阿嬤更希望向別人證明自己存在的重要,靠著一針一線,縫紉出屬於自己的價值人生。